维京音乐传统:乐器与作曲
自动翻译
维京时代北方民族的音乐是一种复杂而多面的文化现象,对日常生活、宗教仪式和军事行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维京人通常被视为冷酷无情的战士和航海家,他们拥有丰富的音乐文化,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信仰和社会组织。 考古发现、文学资料和人种学研究使我们能够重建8至11世纪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的声音世界,并揭示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维京人的音乐传统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乐器,从简单的动物骨骼长笛到复杂的弦乐器,以及以斯卡尔德诗歌和民歌为代表的丰富的歌曲文化,以及将音乐视为与更高力量互动的神奇手段的特殊态度。
维京音乐的历史遗产
在维京时代,音乐在斯堪的纳维亚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乐伴随着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节日、宗教仪式和军事活动。维京人不仅将音乐用于娱乐,还将音乐作为传播历史知识、加强社区联系和宗教活动的媒介。

音乐在维京文化中扮演着多方面的社会角色。音乐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它被用来传达历史经验 — — 战士的功绩和国王的丰功伟绩在吟游诗人的歌谣中永垂不朽。音乐还发挥着组织作用 — — 划桨手有节奏的吟唱协调着船上桨的移动,劳动号子则促进了集体劳动。音乐还在节日期间增强了社区意识。
维京音乐文化的重建基于多种资料。考古发现包括在维京人定居点和墓葬发掘过程中发现的乐器残骸。萨迦、埃达诗歌和吟游诗人等书面资料都包含对音乐传统及其在社会中作用的论述。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民族的民俗和人种学研究,使我们能够追溯音乐传统从维京时代到后来的延续性。视觉资料 — — 石刻图像、符文纪念碑和家居用品 — — 有时包含音乐创作场景,让人们了解乐器的形状和演奏方式。
尽管资料有限,现代研究人员已经能够重建维京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所使用的乐器类型、歌曲类型的多样性以及音乐在不同背景下的含义。
维京乐器
维京人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一些是斯堪的纳维亚文化所独有的,而另一些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都有类似的乐器。
管乐器
维京管乐器是其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和特殊场合中都有使用。
号角(lur) 是维京时代最具特色的管乐器之一。它由动物角(牛、公牛、山羊)或金属制成。考古发现的lur尺寸和形状各异。它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长度从几十厘米到一米甚至更长。例如,20世纪90年代在丹麦发现的lur长78-79.5厘米,而著名的奥塞贝格船葬的lur标本则长达106.5厘米。
鲁尔的用途多种多样。在和平时期,牧羊人可以用它来召唤牛群或向其他牧羊人发出信号。在军事上,鲁尔还用于发出信号 — — 警告敌人逼近、在战前召集战士以及协调战斗中的行动。鲁尔也用于宗教仪式和节日。
鲁尔琴的音色取决于其尺寸、形状和材质。大型乐器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小型乐器则发出高亢尖锐的声音。其音域仅限于几个音符,这取决于乐器的物理特性。
长笛 是维京人以及许多其他古代民族的常用乐器。斯堪的纳维亚人用各种材料制作长笛 — — 最常见的是动物骨头(牛、鹿、羊)或大型鸟类的骨头。木材也用于制作长笛,尽管在考古地层中,木制长笛的保存情况较差。
笛子的设计相当简单。管子上有几个孔,通常长15-30厘米。基本型号有三个孔,音域有限。然而,考古学家发现了七个孔的笛子,这大大扩展了这种乐器的音域。
笛子主要用于娱乐,但也有其他用途,例如伴奏舞蹈、仪式或讲故事。其演奏技巧包括将气流引导至笛孔的尖角,并利用笛身的孔洞调整音调。
维京排箫 是一种特殊的管乐器,其设计与常见的欧洲排箫不同。考古发现,包括在英国约克郡出土的一件可追溯至10世纪的标本,使得重建这件乐器成为可能。
与由几根不同长度的管子组成的传统排箫不同,斯堪的纳维亚版本的排箫由一整块木头制成。木头上凿有五个不同深度的孔,每个孔在吹气时都会发出特定的音调。著名的约克排箫可以吹出升C、D、E、A和B调。乐器的顶部呈斜面,方便演奏者用嘴唇握住并演奏。
维京排箫可能用于演奏简单的旋律和伴奏。它体积小巧,方便携带,而且制造相对容易,因此许多人都拥有一把。
沙尔梅(Shalmei) 是一种外形类似笛子的乐器,但其发声方式却截然不同。演奏沙尔梅时,需要产生强大的气流,振动簧片,从而产生声音。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并具备特殊的技巧。
有一种假设认为,维京人可能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皮囊来制造气流,从而将肖姆变成了风笛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肖姆成为了风笛早期原型的旋律管,并在后来的欧洲广泛传播。
沙尔梅的声音清脆明亮,特别适合在节假日或典礼期间在户外演奏。
蒙哈帕 (Munharpa,斯堪的纳维亚口琴)是一种小型乐器,属于口琴家族,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口琴的变种在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都有发现,名称也各不相同:匈牙利的“doromb”(多罗姆),尼泊尔的“murchunga”(默春加),越南的“dan moi”(丹莫伊)等等。
蒙哈帕由金属(铁、青铜)或骨头制成,形似马蹄,中央有一根细长的舌头。演奏时,将乐器压在牙齿上,牙齿之间留出小缝隙,然后用手指敲击舌头。振动通过牙齿和头骨传递,口腔充当共鸣器。通过改变口腔的形状,音乐家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色和色调。
蒙哈帕的声音很独特 — — 嗡嗡作响,震动,泛音丰富。这种乐器用于独奏,或许具有与意识状态改变和与精神世界沟通相关的仪式意义。
弦乐器
弦乐器在维京音乐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为吟游诗人的歌曲伴奏,并在宴会和庆典期间营造气氛。
里拉琴 (kratt,talharpa)是一种拨弦乐器,在中世纪早期广泛流传于北欧。维京里拉琴体型较小,琴身木质,弦由动物筋腱拉紧而成。琴弦数量从5到7根不等。琴身上有一个共鸣孔,用于放大声音。
里拉琴用于伴奏、独奏,也可能用于音乐教学。演奏技巧包括用手指拨弦或使用骨质或角质拨片。
由于维京时代里拉琴的大部分部件都由有机材料制成,因此其考古发现相对稀少。然而,现存的样本和图像使我们能够重建它们的结构和音色。
古斯里琴 是一种在斯拉夫民族中很常见的拨弦乐器,但在斯堪的纳维亚人中也有类似的乐器。芬兰人将古斯里琴的斯堪的纳维亚版本称为“康特勒”(kantele),爱沙尼亚人则将其称为“坎内尔”(kannel)。这些乐器琴身扁平,呈梯形或椭圆形,琴弦由动物筋腱或金属制成,并排排列。
琴弦数量从早期的5-6根到后期的10-12根不等。古斯里琴的演奏方式是将其水平放置在膝盖或桌子上,用双手的手指拨动琴弦。
古斯里琴用于叙事、歌曲伴奏,也用于器乐作品的独奏。它音色柔和悦耳,适合室内演奏。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在维京音乐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仪式和战争中。
萨满鼓 是一种打击乐器,由木质鼓圈和一层裹在其上的兽皮膜组成。制作鼓的过程非常耗费人力,包含几个阶段。首先,准备鼓圈 — — 将木块在水中浸泡约一周,使其变得柔软。然后将软化的木块卷成环状,放在火上固定形状。鼓圈的边缘用金属夹或皮带连接。
用动物皮(马、山羊、公牛、熊或其他动物的皮)制成的膜被覆盖在完成的框架上。膜上通常装饰有具有宗教意义的象征性图案或护身符。
鼓的大小影响着声音的性质:直径约30厘米的小鼓发出清脆的高亢声音,而较大的鼓则发出低沉浑厚的声音。演奏鼓时,可以用手或特制的鼓槌敲击鼓膜。鼓槌上通常会覆盖一层毛皮,以免敲击时损坏鼓膜。
环境湿度会影响膜片的张力,从而影响乐器的音色。如果膜片因潮湿而变形,音色就会变差。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铃鼓放在火上烘干,使膜片再次紧紧地绷在框架上。
萨满鼓主要用于宗教仪式。有节奏的敲击声帮助祭司或萨满进入恍惚状态,这对于与神灵沟通至关重要。鼓也可用于军事行动,传递信号和震慑敌人。
维京人使用各种类型的 鼓,以及萨满鼓。与扁平鼓不同,鼓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的,鼓膜拉伸在空心木质圆筒的两端。
其制造工艺与铃鼓相似,但圆柱形琴身的制作工艺更为精湛。鼓膜用皮带或绳索固定在琴身上,皮带或绳索也用于调节琴身的张力,从而调节音调。
鼓的用途十分广泛,例如在舞蹈中用于设定节奏、为歌曲伴奏、在军事行动中用于协调战士的行动以及在宗教仪式中。
打击乐器 — — 各种各样的摇铃、铃铛、拨浪鼓 — — 也是维京人乐器的一部分。这些简单的乐器由各种材料制成 — — 木头、金属、骨头 — — 可以纯粹用于音乐,也可以用于魔法。
摇铃由木头或骨头制成,摇晃或敲击时会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铃铛由青铜或铁铸成,悬挂在皮带或绳索上。摇铃则由空心容器制成,容器内放入小石头或种子。
打击乐器不仅用于为歌舞伴奏,也用于驱邪的法术中。人们相信,金属的响声和拨浪鼓的尖锐声响能够摧毁有害的魔法,抵御超自然的危险。
维京歌曲艺术
歌曲传统在维京人的音乐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歌曲伴随北方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 — 从日常劳作到军事行动,再到宗教仪式。
斯卡尔德诗歌
斯卡尔德(Skald) 是维京社会中享有特殊地位的职业诗人兼歌手。“斯卡尔德”(Skal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skáld”,意为“诗人”。斯卡尔德通常居住在君王(konungs)和贵族(jarls)的宫廷中,在那里创作和演唱诗歌,颂扬统治者及其扈从的功绩。
根据斯堪的纳维亚神话,吟游诗人的诗歌天赋源于神灵。维京人相信,吟游诗人的诗歌天赋源于饮用卡瓦西尔(Kvasir)的诗歌蜂蜜酒。根据神话,卡瓦西尔是智慧之神,由阿萨神族和华纳神族的唾液创造。他死后,人们用他的血液和蜂蜜酒混合调制了一种饮料,赋予他诗歌天赋。这个神话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轻松地写诗唱歌,而有些人却不能。
斯卡尔德诗歌以其复杂的韵律和寓言系统(肯宁)而著称。肯宁是对普通词语的隐喻性替换,例如用“海马”代替“船”,用“喂乌鸦的人”代替“战士”。如此复杂的意象系统要求听众对神话和传统有深入的了解。
吟游诗人主要以宣叙调吟诵他们的作品,无需音乐伴奏。他们只吟唱亲身经历的事件,这使得他们的诗歌具有历史渊源的真实性。因此,吟游诗人的口头诗歌成为记录历史事件并将其传承给后代的一种方式。
吟诵诗的主要体裁有:
- Drapa 是一首庄严的赞美诗,用来纪念统治者或英雄
- 《弗洛库斯》是一部没有叠句、形式不太正式的诗歌作品。
- 尼达斯诗歌是讽刺性的、常常带有攻击性的诗歌。
- Mansyong — — 爱情诗
斯卡尔德传统在 9 至 11 世纪蓬勃发展,并随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基督教化而逐渐消亡,尽管冰岛诗歌中的个别元素一直保留到 13 世纪。
维京民歌
除了专业的吟游诗人诗歌之外,维京文化还拥有丰富的日常生活中表演的民歌传统。
劳动号子 伴随各种劳动,有助于组织集体劳动。维京船上桨手的号子尤为重要。有节奏的号子有助于协调桨的移动,这对船只的机动性至关重要。其他类型的集体劳动,例如收割、捕鱼和狩猎,也存在类似的号子。
每逢节日和节庆,人们都会唱起餐桌歌 。战士们歌颂着自己的战功和战果,分享着远征的故事。这些歌曲加强了社区联系,鼓舞了队伍的战斗精神。
维京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日常歌曲 — — 摇篮曲、儿童游戏歌曲、情歌。这些歌曲代代相传,反映了斯堪的纳维亚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任何维京民歌以原始形式流传下来。其中一首罕见的例外是《Drømde mik en drøm i nat》(“昨晚我做了一个梦”)。这首歌的录音可以追溯到14世纪,但研究人员认为,这首歌本身的历史要久远得多。它以古挪威语写成,收录于《符文抄本》(Codex Runicus)中。
这首歌现存的歌词极其简洁:“Drømde mik en drøm i nat um silki ok ærlik pæl”(我的心和你的天) 。这段歌词有多种译本:
- “昨晚我梦见了丝绸和美丽的毛皮。”
- “昨晚我梦见了丝绸和昂贵的布料。”
- “昨晚我做了一个关于正义和公平的梦。”
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保存了下来,这使得《Drømde mik en drøm i nat》成为重现古北欧音乐声音的独特来源。现代演奏家根据现存的乐谱对这首歌进行了各种诠释。
仪式和典礼音乐
音乐在维京人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伴随着与斯堪的纳维亚诸神和祖先崇拜相关的各种仪式和典礼。
音乐在宗教仪式中的作用
在维京时代,人们相信音乐和歌唱具有神奇的魔力。他们相信,音乐就像咒语一样,可以影响周围的世界,召唤神灵,驱除邪恶的力量。
维京人的宗教仪式通常包含音乐伴奏。在祭祀神灵、季节性节日(例如,冬至节,仲夏节,夏至节)、葬礼和其他仪式中,都会听到歌曲和音乐。
献给诸神的歌曲颂扬着他们的功绩和力量。它们是人类与神力沟通的媒介。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献给奥丁的圣歌,他是斯堪的纳维亚诸神殿中至高无上的神,掌管诗歌和魔法。
音乐的神奇意义
维京人认为音乐和歌唱具有神奇的魔力。他们相信某些旋律和节奏能够治愈疾病、在战斗中提供庇护、带来好运,或对敌人施以诅咒。
Galdr 是一种与符文咒语相关的特殊吟唱。吟唱 Galdr 需要用特殊的语调和节奏进行歌唱或宣叙调。人们相信,正确吟唱 Galdr 能够激活符文的魔力,并赋予人影响现实的能力。
赛德尔(Seidr) 是一种萨满教的仪式,通常伴有节奏的鼓声和单调的吟唱。这些有节奏的声音帮助赛德尔的修行者(伏尔瓦或萨满)进入恍惚状态,穿梭于各个世界之间,获取知识或影响事件。
打击乐器,尤其是萨满鼓,在这些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富有节奏的节拍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声音背景,有助于改变仪式参与者的意识状态。单调的鼓声、反复的摇铃和铃铛声,使人进入恍惚状态,增强了对神圣时空的感知。
维京音乐的现代诠释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维京时代音乐的兴趣丝毫未减。考古发现的乐器、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民族志材料,使我们能够重现古代斯堪的纳维亚音乐的韵律,并将其融入现代听众的生活中。
考古重建
现代工匠根据考古发现,制作了维京乐器的复制品。这些复原品让我们能够更接近古代斯堪的纳维亚音乐的真实声音。
重建过程包括几个阶段:
- 对现存原始乐器或其碎片的研究
- 对维京时代可用的技术和材料的分析
- 使用传统方法和材料制作复制品
- 仪器声音性能的实验研究
专门从事历史重建的音乐家们会根据图像、文学描述和民族志的相似之处,研究古代演奏这些乐器的方式。尽管由于资料有限,完全重现真实声音仍然是不可能的,但他们的成果是尽可能接近历史准确性的音乐。
现代音乐团体
目前有许多音乐团体从维京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接近历史风格的作品或为现代观众改编斯堪的纳维亚主题的音乐。
Wardruna 是一个挪威音乐项目,成立于 2003 年。乐队使用复原的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乐器,并以斯堪的纳维亚神话和符文字母为创作基础。他们的音乐因电视剧《维京传奇》的配乐而广受认可。
Heilung 是一个音乐团体,其成员来自丹麦、德国和挪威。他们将自己的风格描述为“来自中世纪早期北欧的强化历史”。乐队运用复原的古代乐器、古代语言的文本以及萨满教习俗的元素。
Danheim 是一个丹麦音乐项目,致力于创作受维京时代启发的氛围音乐。其作品融合了重建的古代乐器和现代电子元素。
维京和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主题在现代音乐的各个流派中都很流行,尤其是金属乐。早在20世纪70年代,齐柏林飞船、黑色安息日等乐队的作品中就出现了斯堪的纳维亚神话元素。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重金属乐队Manowar开始将整张专辑献给北欧神话。他们的音乐风格以中速、“粘稠”的音色和合唱背景和声为特征,预示着“维京金属”流派的兴起。
瑞典乐队 Heavy Load 凭借歌曲“北极光之子”(1978 年)和“比邪恶更强大”(1983 年)以及美国乐队 Legend 凭借专辑“来自峡湾”(1979 年)被认为是维京主题金属音乐的先驱。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金属音乐中出现了一个独立的分支流派 — — “维京金属”,其代表乐队包括Bathory、Enslaved、Amon Amarth、Týr等。这些乐队将斯堪的纳维亚神话、维京时代的历史故事以及传统斯堪的纳维亚音乐元素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维京音乐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维京音乐传统对斯堪的纳维亚和其他地区民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继续激励着现代音乐家和作曲家。
斯堪的纳维亚民间音乐的遗产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间音乐保留了许多维京音乐文化的元素。乐器、旋律和节奏模式以及演奏技巧都已演变,但仍保留着与古老传统的联系。
现代斯堪的纳维亚民间乐器 往往源于维京时代。例如,瑞典的尼克尔哈帕(nyckelharpa,键盘竖琴)是一种带有键盘机制的弓弦乐器,是由更简单的弦乐器演变而来。挪威的哈丁菲尔(hardingfele,哈丁小提琴)是一种特殊的小提琴,带有额外的共鸣弦,也可能与古老的弦乐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诸如挪威的“stev”(一种短小的即兴歌曲)和瑞典的“kullning”(牧羊人歌唱的一种特殊技巧)等歌曲类型 可能源于古挪威人的音乐实践。芬兰和卡累利阿的如尼文歌唱传统也与维京人的魔法圣歌相呼应。
斯堪的纳维亚民间音乐中常见的舞蹈旋律 和节奏有时保留着古老的元素,可能可以追溯到维京时代。例如,一些波兰舞(Polski,瑞典传统舞蹈)的节奏结构不对称,这可能反映了古老的音乐传统。
对现代音乐流派的影响
维京音乐和斯堪的纳维亚神话对现代音乐的各个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谣音乐和民谣摇滚 经常借鉴斯堪的纳维亚的旋律和乐器。这些音乐类型的乐队将传统的旋律和乐器融入现代音乐,在古代和现代音乐形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金属音乐 ,尤其是维京金属和民谣金属等子流派,大量运用维京主题和斯堪的纳维亚音乐元素。这些乐队将电吉他和鼓的厚重音效与传统乐器和主题相结合。
新民谣和黑暗民谣 包括对古代圣歌和仪式音乐的重构,通常带有萨满教和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些音乐潮流力求重现古代仪式和神秘的氛围。
维京主题电影和电视剧的配乐 通常包含重建的古挪威音乐元素。这些作品让更广泛的受众能够以现代的视角了解维京音乐传统。
维京音乐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现代学者、音乐家和爱好者正在做出巨大努力来研究、重建和保存维京时代的音乐遗产。
科学研究
考古音乐学是一门基于考古发现研究古代乐器和乐器实践的跨学科领域,在维京音乐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家通过分析现存的乐器、其残片和图像,重建其结构、演奏方法和音色。
对古挪威语文献(例如萨迦、埃达和斯卡尔德诗歌)的文献学研究揭示了其中涉及的音乐实践、乐器以及音乐表演的背景。分析斯卡尔德诗歌的韵律有助于理解古挪威音乐的节奏结构。
对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传统音乐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揭示了维京时代可能幸存下来的元素。对北方各民族音乐传统的比较分析有助于重建古代音乐实践的共同特征。
实验考古学与重建
维京乐器再现大师们运用传统技术和材料,制作维京乐器的复制品。这些实验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乐器的音色以及演奏技巧。
音乐家兼重演者基于历史资料和民族志的相似性,尝试不同的表演方法。他们力求重现古代北欧音乐的真实声音,同时又意识到这种重建的假设性。
历史重现节和主题音乐活动旨在推广维京音乐,并促进研究人员和表演者之间的经验交流。这些活动让公众有机会了解维京时代的音乐,并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维京音乐传统是一种丰富多元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中世纪早期北方民族的世界观、信仰和生活方式。尽管史料有限,但现代的研究和重建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声音世界。
音乐伴随维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到宗教仪式乃至军事行动。各种各样的乐器 — — 管乐、弦乐、打击乐 — — 以及丰富的歌曲传统,共同创造了独特的音乐文化。这些元素至今仍保留在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民间传说中,并持续激励着现代音乐家。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